close

  實現工業經濟增長動力、質量和效益三者的協調統一,是新形勢下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工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當前工業增長動力減弱、運行質量和效益下降等問題也逐步顯露出來。現階段,促進湖南工業增長動力的加快轉換,不斷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既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湖南工業綜合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研究湖南工業增長動力、質量和效益問題,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運用數據模型方法,深入分析了湖南工業經濟增長動力的演變,綜合評價了湖南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及存在的不足,對加快湖南工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切合湖南實際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
   一、從生產要素看2001年以來湖南工業增長動力的演變
  
  根據新經濟增長理論,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和廣義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三大生產要素。本文運用2000—2013年湖南工業的可比價增加值(產出Y,利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對統計年鑒公佈的總量數據縮減獲得)、工業部門資本存量(資本投入K,採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工業部門從業人數(勞動投入K,直接採用統計年鑒公佈數據)等指標數據,進行多次回歸擬合得到合適的湖南工業C-D生產函數模型:,模型中0.5932和0.4068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投入對工業產出的彈性。然後,將這兩個彈性繫數引入索羅經濟增長模型,測算得出歷年資本、勞動投入和廣義技術進步對工業產出的貢獻率。結果顯示,2001—2013年,資本、勞動投入和廣義技術進步對湖南工業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67.0%、2.9%和30.1%,歷年的貢獻率如下圖所示。
  
  從上述測算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資本對工業產出的彈性高於勞動力投入彈性
  這一時期,湖南工業資本投入對工業產出的平均彈性繫數比勞動投入彈性繫數高出0.1864。資本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湖南工業增加值增長0.5932個百分點,勞動力投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工業增加值增長0.4068個百分點,除這兩個生產要素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外,其餘部分則為廣義技術進步的貢獻。如,2010年湖南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2.4%,其中有17.4個(29.3×0.5932)百分點由資本投入拉動,有0.7個(1.7×0.4068)百分點由勞動投入拉動,其餘4.3個百分點則由廣義技術進步拉動。
  (二)資本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占據主導地位
  從總體水平看,三大要素對湖南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別為資本投入、廣義技術進步和勞動力投入。首先,資本投入對工業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二,達67.0%,占據主導地位,且整體呈現逐年走高的趨勢,這一時期也是改革開放以來資本貢獻最高的時期。其次,包括制度、技術、管理等在內的廣義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居次位,其貢獻率約三成,走勢上與資本貢獻率呈此消彼長的趨勢。再次,勞動投入對工業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最低,不足3%。
  (三)廣義技術進步貢獻率持續回落需引起重視
  2004年之前,廣義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一度高於資本投入的貢獻率,但此後技術進步的貢獻率明顯讓位於資本投入的貢獻率,且總體呈回落走勢。一方面,從生產要素角度看,資本投入成為2000年以來湖南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說明粗放式的資本拉動仍然是湖南工業增長的重要特征,而技術進步貢獻率的停滯不前亟需引起重視。另一方面,雖然這一時期資本投入成為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但資本投入貢獻率的持續提高並未拉動工業增速的同步提高,反映出投資效率持續下滑,低效率投資對工業潛在增長率的提高形成明顯制約。2001—2013年,湖南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2.3%(剔除價格因素後年均增長27.8%),而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9%,投資增幅明顯高於工業增幅。2011年之前,資本貢獻率走勢與工業增速走勢基本保持同步,而此後的走勢出現背離,資本貢獻率在進一步提高,但工業增速卻大幅下滑,技術進步貢獻率甚至出現負值,投資效率下滑至歷史新低水平。可見,當前湖南工業這種廣義技術進步貢獻率讓位資本投入、低效粗放的投資驅動型發展模式亟需轉變,工業應加快實現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的轉型。
  
  從歷史經驗看,包含制度改革、技術革新、管理優化等在內的廣義技術進步是推動工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實現工業增長中廣義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持續提升,既要註重投資總量及增量,更要註重投資質量和效率,避免低效投資和重覆投資;也要重視提高工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斷引進和培育優秀人才,提升工業人力資本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要革除一切制約廣義技術進步的不利因素和阻力,增強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大改革力度,深入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度重視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提高工業科技水平;大力引導工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和體系,提升科學管理水平,等等。
   二、湖南工業增長質量及效益綜合評價
  
  (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工業經濟增長質量及效益是工業經濟增長自身品質體現,它較集中地反映了工業經濟增長的本質。工業經濟增長質量及效益,既是數量擴張的過程,也是質量提高的過程,是數量和質量的有機統一,它包括工業經濟素質、工業經濟結構及工業經濟運行狀態等。本文擬從工業增長穩定性、經濟效益及效率、科技創新投入及產出、產業結構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選取20個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建立湖南工業增長質量及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下表1。
  
  註:指標數據主要從《湖南統計年鑒》《湖南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收集。
  [1]六大高耗能行業指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以及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6個大類工業行業。
  (二)綜合評價方法及結果
  在對評價指標數據進行正向化、標準化和可比價處理基礎上,本文通過對多種評價方法進行比較後,採用熵權法計算各指標權重,以確保指標賦權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然後將處理後的指標數據乘以指標熵權,求得各指標得分,最後加總得到各年度綜合評價得分結果(即綜合評價指數),如下圖。
  
  從評價結果看,近年來湖南工業經濟增長質量及效益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2005—2009年期間,綜合評價指數在2006年、2007年較大幅度提升後,上升到了一個階段性平臺,表明全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成效逐步積累和顯現;2009年較2008年略有降低,這主要是當時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央和地方實施強刺激的宏觀調控政策,導致經濟增長方式相對粗放所致,但評價指數總體仍比較平穩。2009—2013年期間,2010年綜合評價指數較上年明顯提升,表明全省工業在經過金融危機後,內在素質有所提高,工業運行質量上升至一個新的平臺;之後,隨著經濟轉型發展深入推進,工業發展環境、資源要素等制約增加,2011年以來的運行質量水平出現波動下行。這與前文中有關投資增速與工業增速走勢相背離、投資效率下降的分析結論一致。
  (三)基於綜合評價的湖南工業增長質量及效益變動分析
  近年來,湖南工業增長質量及效益綜合評價指數總體呈上升走勢,這主要得益於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以及綠色發展、集約發展的強力推動。
  一是勞動生產率逐年提高,勞動報酬總體相應增加。隨著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生產力進步,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上升趨勢明顯,勞動報酬也基本同步增加。從生產率看,2005年規模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63萬元/年·人,2010年為21.73萬元/年·人,2013年進一步提高到30.70萬元/年·人,2010年較2005年年均提高17.7%,2013年較2010年年均提高12.2%。從報酬看,2005年規模工業從業人員年平均薪酬為1.53萬元,2010年和2013年分別為3.78萬元和4.14萬元,2010年較2005年年均提高19.8%,2013年較2010年年均提高3.1%。
  二是創新發展得到重視,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隨著全球產業科技水平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升級,重視技術研發,推動產品創新,成為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確保市場優勢地位的重要手段。當前,湖南技術研發投入強度總體還處在較低水平,但縱向比較看,近年來研發投入強度加大的態勢明顯,全省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0.7%提升到2013年的1.33%。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工業投資中非高耗能行業投資比重,雖然有起伏波動,但總體提高趨勢明顯;而規模工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重則波動下降。從數據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2005年為29.0%,2010年為33.0%,2013年提升至40.8%;工業投資中非高耗能行業投資比重,2005年為47.5%,2013年提升至71.1%;規模工業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重,2005年為41.0%,2010年為35.8%,2013年降至31.6%。
  四是綠色發展、集約發展持續推進。工業“兩型”發展理念逐步強化,節能減排成效明顯,社會效益穩步提高。從數據看,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持續降低,2005年完成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需要消耗2.88噸標準煤,2010年為1.36噸,2013年進一步降低到0.69噸。在單位能耗降低同時,工業主要廢物排放量也明顯減少。如2005年排放1噸污水僅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0.01萬元,2010年提高到0.05萬元,2013年進一步提高到了0.08萬元,提升幅度明顯。
  (四)2011年以來綜合評價指數波動下降原因簡析
  2011年以來,在工業運行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一方面工業結構調整、轉型發展深入推進,成效比較明顯;但同時,湖南工業內在素質尚未完全適應轉型發展要求,尤其是缺乏核心競爭力,工業運行質量及效益,短期內未能隨著結構的調整優化實現同步提升,從而導致工業增長穩定性下降,以及投資產出率的降低。
  一是工業增長的穩定性下降。2011—2013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20.1%、14.6%和11.6%,逐年下滑。從各年月度增速看,2011—2013年年內月度最高增速與最低增速比,分別為1.41、1.49和1.43,增速波動大且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波動幅度同樣較大,2011年工業品綜合出廠價格較上年上漲8.5%,隨後的2012年、2013年又分別下跌0.9%和1.5%。
  二是企業經營效益水平下滑。2012年,全省規模工業企業利潤較上年減少2.3%,2013年為增長14.3%,增幅較前幾年明顯回落。從經營效益指標看,規模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在2012年、2013年分別為22.4%和21.6%,分別較上年降低2.2個和0.8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為8.1%、7.1%和5.6%,分別較上年降低0.6個、1.0個和1.5個百分點。
  三是投資效率下降。2012年和2013年工業投資產出率分別為14.5%和15.5%,明顯低於前幾年40%左右的水平,表明隨著結構性產能過剩加劇,傳統生產要素投入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下降。這也說明,當前在市場機制倒逼和產業發展政策引導下,雖然全省工業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並取得一定成效,但與“新常態”的發展要求相比,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仍然任重道遠。
  四是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支撐相對乏力。近年,面對工程機械行業持續回落,湖南積極培育和打造新的多點支撐產業發展格局,電子、醫葯、汽車、軌道交通等行業發展持續較快。但總的來看,這些產業規模還比較小,難以擔當支撐全省工業加快發展的重任。2011—2013年,全省規模工業前十大行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3.6%、32.6%和31.6%,分別較上年降低0.2個、1.5個和0.2個百分點。
  三、實現湖南工業增長動力、質量及效益相統一的“四個轉變”
  
  從近年增速走勢看,“十一五”時期的湖南工業增加值增速總體上在較高平臺運行,併在2010年達到了一個階段性高點,但在進入“十二五”後,工業增速出現持續較快回落,2013年的湖南工業增速為11.1%,增幅僅為2010年五成左右的水平,2014年增速進一步下滑(前11月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9.6%),以往持續高速增長的局面正被打破。結合實證分析看,這種增速持續下滑主要還是因為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結構失衡、穩定性差、高投資依賴、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特征明顯。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進一步確立,工業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生產增速的持續下滑也就在所難免。實現湖南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努力推動工業增長動力機制轉變,實現工業增長動力與增長質量及效益的協調統一。
  (一)實現工業趕超型發展戰略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戰略轉變
  客觀地看,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工業經濟推行的是以趕超型發展戰略為基本特征的發展模式,這種戰略主要解決的是規模增長問題,而不能解決增長質量和效益問題。要在規模增長的基礎上,提高湖南工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必須使工業經濟增長的戰略,由追趕型增長戰略轉向低代價、高效率的質量效益型增長戰略。一是實現戰略思路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型,實現工業增長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發展環境優化為保障,以提高綜合競爭力為目標的轉型。二是實現戰略目標由低成本擴張型增長向高效率可持續型增長轉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實現工業增長動力和質量、效益協調統一和發展後勁持續有力。三是實現工業生產由過度依賴物質資源向依靠人力資源獲取增長的轉型,突出強調人力資源、智力資源和技術進步作用的發揮,努力實現增長要素的轉變,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
  (二)實現工業增長由投資拉動為主導逐步向投資、消費等協調拉動轉變
  從拉動工業增長的三大需求看,從2003年開始,資本形成逐步代替了最終消費,成為湖南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但這種發展模式到現在已經難以持續。高投資率,一方面造成了投資效率持續下滑,高投入、低效益的問題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投資增長過快也成為了消費不足、產能過剩等問題的源頭。湖南改變投資拉動的工業經濟增長模式,應將建立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的產業結構,作為工業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的根本立足點。把握和適應消費結構升級方向,引導傳統製造業升級改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更新換代。另外,在進出口戰略上,對當前湖南來說應該是追求國際貿易的再平衡,不應一味追求順差,要將進出口對工業經濟增長的作用,由為工業生產帶來需求逐步轉變為提高工業生產質量及效益。概括來講,也就是實現工業增長由以往過渡依靠投資拉動,逐步轉變為依靠投資、消費、進出口協調拉動,以適應“新常態”下工業增長動力轉變的要求。
  (三)實現工業的外延式增長動力模式逐步向內涵式增長動力模式的轉變
  從生產要素看,2000年以來,整體上資本投入貢獻在湖南工業增長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廣義技術進步則呈現出持續下滑的趨勢,這種此消彼長的走勢顯然與工業可持續發展要求不相符。早期經濟學者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於資本積累,尤其是趕超型國家必須依靠不斷擴大的資本投入實現自身經濟規模的擴張(外延式增長),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則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應當依靠擴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實現知識創新,從而實現經濟內涵式增長。隨著湖南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在新常態發展特征日益強化背景下,以資本驅動的增長模式必然難以為繼。在形勢倒逼下,必須推動湖南工業增長由依靠資本驅動的外延式增長,向依靠廣義技術進步的內涵式增長轉變。而實現內涵式增長,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在人力資本積累、完善體制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科學管理和提高資本效率等方面著力,切實增強湖南工業增長的內生驅動力。
  (四)實現工業發展體制由速度擴張型體制向質量效益統一型體制的轉變
  以往湖南工業發展體制遵循的速度擴張型為主導的體制模式,是造成當前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緩慢,增長動力與質量、效益不協調的深層次體制原因。下階段,要實現湖南工業增長動力、質量和效益相統一,必須實現速度數量型體制向質量效益型體制轉變。一是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改變單純依靠數量增長指標的績效激勵模式,增加工業質量和效益考核指標。二是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解決投融資的行業部門化和地方行政化體制,建立投融資的市場化機制。三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的外在壓力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智力積累;打破行業、地區和部門壟斷,發揮競爭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四是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
  四、政策建議
  
  (一)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湖南工業要逐步形成投資、消費、進出口協調拉動的發展格局。把面向市場終端消費作為工業發展的基本立足點,逐步提高消費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立足建設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將“四化並舉”作為工業保增長和調結構的戰略基礎,也作為擴大消費的重要補充。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抑制部分行業盲目擴張,防止出現新的產能過剩。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可循環”原則,抓好工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和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按照結構調整要求,重點抓好企業準入和退出,逐步淘汰落後產能。
  (二)實施創新驅動,打造工業增長新動力
  湖南工業應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制定並認真落實相關扶持政策,激勵和引導企業註重研發投入,提升創新水平。充分發揮政府資源優勢,加快省內工業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引導科研院所等逐步成為工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智力支撐。引導資金和人才等要素向企業聚集,形成高效多樣的企業創新投入機制。鼓勵產業聯盟發展,實現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合作創新。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培育一批自主創新型企業群體,鼓勵企業開展原始創新,加強重大裝備、高新技術、優勢傳統產業為主的集成創新。在湖南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或領域,組織實施技術重點攻關,力爭取得新突破,引導企業在創新活動中加強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創新鏈。
  (三)堅持科學導向,提高運行質量及效益
  從工業增長質量及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涵蓋的要素出發,促進下階段湖南工業運行質量及效益提升,也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加強:一是提升工業增長的穩定性。應從戰略角度對待工業增速,著眼長遠,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積極適應新常態。二是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積極引導企業堅持效益、效率導向,推行科學管理,提高單位產出,強化成本管控。三是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註重引導企業增強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促進企業提升投入水平,加大政策激勵,多措並舉,儘快提高科研投入強度和產出水平。四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戰略全局上重視轉型升級問題,加大新興產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培育力度,進一步強化低端落後產能的改造升級和淘汰力度。五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提高資源產出水平,降低資源、能源等物耗水平。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逐步釋放工業新紅利
  當前,支撐工業增長的廉價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初級紅利”正逐步消失,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積累了一些新的“高級紅利”。如,工業門類日益齊全,裝備製造業水平大幅提升,產業配套協作能力日益增強;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越來越多,人力素質大大提升;以園區為主導的產業集群不斷壯大,產業發展環境和條件穩步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正逐步提高,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等等。可見,湖南工業仍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只要湖南工業能建立起與這些新的要素稟賦條件相適應的產業結構,那麼這些新的“高級紅利”也必將加快釋放,從而推動湖南工業實現長期平穩較快增長。確保這些“高級紅利”有效釋放,關鍵還是在於體制機制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本分析由湖南省統計局工業處發佈,來源湖南省統計局官網湖南統計信息網。執筆:張吉世 譚兵農,核稿:周穎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切實轉變增長方式 謀求可持續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p75uprv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